建自贸区,国内航空公司准备好了吗?
我认为,是否做好准备,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首先,正如俗语所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不可能把一些由于体制变革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诸如空域开放有限等,希望在“自贸区”建立初期,就能很快地化解。其实,就是自贸区的建立,也一种改革的创新,需要逐步地推进深化。毕竟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当前的改革也正是向着大家期望的目标推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准备,随着“自贸区”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不能因为改革要逐步深入,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就消极的等待,这决不是积极进取的态度。实际上,我们还能在许多地方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前段时间,为治理航班大面积延误,民航局在八大繁忙机场推出“不限起飞”,以及京广航线分流的措施和方案,都很好地为大型枢纽机场创造了良好的飞行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拥堵现象和安全隐患,取得了成效。其实,我认为,更主要的还是在于,这是转型发展中一种符合国情管理的有益的尝试。尽管一些人认为“不限起飞”会让飞机多带燃油,“航线分流”使部分飞机增加航程,但是这些成本,相对于整个航空市场航班正常和安全所节省的成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另外,有益的尝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实际管理水平,避免管理工作中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其实,在整个航空市场管理中,我们还可以借鉴欧美和一些新兴航空市场的管理经验教训作为参考。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建立起了“航空交通管理系统”,现在还在进一步研制新空管系统。该系统能更加安全、高效和合理地利用空域资源,降低拥堵和航班延误。欧盟为实现“欧洲天空一体化”,也于2005年启动了建立现代化空管新技术设备系统。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为地面正常指挥及飞行员安全驾驶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同是新兴市场,俄罗斯的空域管理也经历了多年的改革、立法和调整的过程。今年夏季的中国民航论坛上,俄罗斯代表也主要谈及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这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阵痛”式的改革,其管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这些相关事例告诉我们,为了航空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具体到运营方面,现在国内枢纽机场的航班饱和,航站楼客流量超负荷,以及油价高企,航企成本上升等问题,也是当前影响航企提高收益的较大问题。或许一些目光不够长远的人,对此会感到茫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现在,如果把我们的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较,以“自贸区”的眼光看发展,我们就能发现,作为全球的第二大航空市场,拥有大量的客源和较多的大型远程和宽体飞机,以及新建的现代化航站楼,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自贸区”这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升级我们的产品,吸引国内和来自国外的更多高端商务旅客,提高收益的含金量,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层次中相互竞争,出现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大型枢纽港,航班密集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开展全球中转运输,最大限度地挖掘枢纽港的潜力;南航的“广州之路”就是一个新的枢纽中转品牌,在创立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了解到了作为国际型枢纽所要具备的要素和服务内容,从而不断升级和创新服务产品,让更多的国外旅客了解了“广州之路”这个国际航线中转品牌。再者,发展临空经济区、重新规划城市机场的使用、引进低成本航空服务,把可利用的资源盘活,让航空枢纽更加国际化,也让国内的航空公司更贴近国际市场,从而打响中国航企的品牌,都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现在,一些新兴航空市场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充分利用好市场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加强管理,努力创新,就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得到较好地发展,跻身于全球的航空市场中。所以,面对自贸区的建立这个大好机遇,我们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大有可为,就看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毋庸置疑,“自贸区”的建立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发的成果,对于国内航空业也是一个长期利好,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做好准备,就是既要看到大的发展趋势,也要注重于从眼前着手,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发挥出我们的优势,真正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出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说的那样“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
空姐招生网,空乘专业择校专家,任何关于大学、专业、择校相关问题可直接在线咨询
名师在线:点击咨询
择校指导